揮向(xiàng)造假企業、地方環保部門和地方政府
企業造假行爲的背後,都(dōu)存在地方環保部門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”的不作爲,甚至主動造假以顯示治污政績。所毀掉的不僅僅是這幾個監測技術人員、幾個環境監測站長,而在于動搖了全國環境監測數據的根本,破壞了環保部門的公信力。
企業造假行爲的背後,都(dōu)存在地方環保部門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”的不作爲,甚至主動造假以顯示治污政績。所毀掉的不僅僅是這幾個監測技術人員、幾個環境監測站長,而在于動搖了全國環境監測數據的根本,破壞了環保部門的公信力。
環境監測數據是環境治理的決策依據,如果源頭注水造假,決策勢必出現偏差,贻誤環境治理時機,損害公衆利益。
從2016年1月1日開始,環境保護部實施《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爲判定及處理辦法》。根據《辦法》規定,環境保護部今後用兩年時間展開專項檢查,對地方環境監測數據,特别是空氣質量檢測數據造假行爲進行嚴查。更嚴厲的大棒,揮向(xiàng)造假企業、地方環保部門和地方政府,值得點贊。
從大局看,中央和地方在環境監測領域投資巨大,在線監測網絡使用資金早已超過一百個億,理論上有能(néng)力監控上萬個污染源。其中,僅大氣監測體系一項就(jiù)投資4.36億元,2014年建成(chéng)了發展中國家最大的空氣質量監測網。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,有些地方政府爲了減輕考核壓力,編造篡改監測數據情況時有發生。中央領導多次批示要求,嚴厲打擊環保數據造假行爲,對虛假數字要嚴厲問責。
環境監測數據已經上升到法律層面(miàn),具有了更高的約束力。新環保法明确規定,監測機構應當使用符合國家标準的監測設備,遵守監測規範,對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确性負責,對篡改、僞造或者指使篡改、僞造監測數據的要予以懲處,追究法律責任。2015年下半年,各級環保部門共查實8起(qǐ)典型違法案例,已全部移交公安機關處理,并對10名責任人處以刑事(shì)或行政拘留。
企業之所以能(néng)弄虛作假,表明現在運行的環保在線自動監測網絡存在漏洞。我了解到,有一些企業購置了造假設備,給數據僞造和篡改留下空間,試圖蒙混過關。有些地方政府發布的環境監測數據與市民直觀感受不符,有時甚至出現很大反差,也與這個漏洞有關。
多年來,一些地方環境檢測數據造假已經是公開的秘密。就(jiù)如同近年來發生的一些往沙漠裏排污,或是往河流裏排污一樣,都(dōu)是明知違法而爲之。在我看來,這些企業造假行爲的背後,都(dōu)存在地方環保部門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”的不作爲,甚至不排除主動配合造假以顯示治污政績。這種做法所毀掉的不僅僅是這幾個監測技術人員、幾個環境監測站長,而在于動搖了全國環境監測數據的根本,破壞了環保部門的公信力。